《金融服务营销》
本章精粹:
在金融市场的广阔舞台上,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参与者,他们共同构成了金融活动的基石。
而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深入了解这些客户的特点,就好比掌握了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金融客户是指使用金融企业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即为金融企业的服务对象。
无论是在货币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无论是寻求资金的企业,还是管理财富的个人,都可能成为金融服务的使用者,进而成为金融企业的客户。
类型 | 描述 | 例子 |
---|---|---|
个人或家庭 | 金融市场中最基本的客户,需求多样化,涵盖储蓄、投资、贷款、保险等各个方面。 | 工薪阶层、高净值人士 |
工商企业 | 寻求资金支持、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的企业,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制造企业、零售企业、互联网公司 |
政府 | 通常是金融市场的大宗客户,资金需求量大,对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
金融企业与机构投资者 | 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交易和合作,一些金融企业也常会是另一些金融企业的客户。 |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 |
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 | 包括研究机构、医院、学校、社会组织等,其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各不相同。 | 大学、慈善基金会 |
类型 | 描述 | 例子 |
---|---|---|
头寸需求者 | 指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金融机构,需要保持一定的资金头寸以满足日常运营和监管要求。 | 商业银行 |
筹资者 | 指通过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筹资的资金使用者,他们需要资金进行投资或运营。 | 企业、政府 |
投资者 | 指金融市场上以一定报偿为前提而出让资金使用权的资金供给者,他们希望通过投资获得收益。 | 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
套利者 | 指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他们利用市场价格的波动进行买卖,以获取差价收益。 | 短线交易者 |
保值者 | 指因担心金融资产贬值而持有具有保值性质的金融产品的客户,他们希望保值资产,抵御通货膨胀。 | 黄金投资者 |
信用中介者 | 指在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发挥信用保证作用的机构,他们为金融交易提供担保服务,降低交易风险。 | 担保公司 |
投保者 | 指保险公司的客户或保险受益凭证的持有人,他们通过购买保险产品来转移风险。 | 个人、企业 |
经纪者 | 指在金融交易中以获取佣金为目的的客户,他们为客户提供代理、承销、经纪、咨询等服务,促成交易的达成。 | 证券经纪人、金融咨询公司 |
类型 | 描述 | 例子 |
---|---|---|
大户 | 指交易相对集中、交易量较大的客户,其对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 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 |
散户 | 指交易量小、交易相对分散、交易次数频繁的客户,其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经验相对较弱。 | 社会公众 |
金融客户的需求通常分为以下三种:
需求特征 | 解读 | 营销启示 |
---|---|---|
理智性 | 金融客户在做决策时,通常会进行理性思考,权衡利弊。 | 营销不能只靠“忽悠”,要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帮助客户做出理性判断。 |
衍生性 | 一种金融需求的满足,往往会衍生出新的需求。 | 要善于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 |
诱导性 | 金融产品的营销推广,可以诱导和激发客户的需求。 | 要注重营销手段的创新,用新颖、有趣的形式吸引客户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
替代性 | 市场上存在着多种可以满足同一类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 要突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波动性 | 受到经济环境、政策变化、个人因素等影响,金融客户的需求会不断变化。 | 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营销策略,才能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
认知(Perception)是指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外界刺激和被认知对象形成整体印象的过程。
金融决策及其参与者
营销学者霍华德(Howard)和谢斯(Sheth)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角色 | 解释 | 举例 |
---|---|---|
倡议者 | 提出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建议的人。 | 例如,家庭成员建议购买保险,朋友推荐理财产品, KOL 种草基金等。 |
影响者 | 对最终决策有较大影响力的人,他们会提供信息、建议,甚至施加压力。 | 例如,理财顾问、金融专家、亲朋好友等,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会有很大影响. |
决定者 | 最终做出购买决策的人,他们掌握着资金,并对决策后果负责。 | 例如,家庭中的主要收入来源者,企业财务负责人等。 |
操作者 | 负责执行购买决策的人,他们可能不是最终决策者,但负责办理具体的购买手续。 | 例如,公司财务人员负责办理贷款手续,家庭成员代为购买保险等。 |
评价者 | 对购买决策进行评估的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体验或观察,对产品或服务给出评价,进而影响未来的决策。 | 例如,在网络上分享投资经验的网友,对银行服务进行评价的客户等。 |
金融企业要善于识别和分析不同角色的特点和需求,才能制定出更精准的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效率。
金融客户参与金融交易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分别为:
阶段 | 客户心理 | 营销策略 |
---|---|---|
注意 | “咦,这是什么?” 客户开始关注到某个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能是看到了广告、听到了朋友推荐,或者是在浏览网页时无意中发现的。 | 要吸引眼球,制造话题, 例如,设计吸引人的广告创意,策划热门话题营销活动,利用 KOL 的影响力吸引客户关注。 |
兴趣 | “好像还不错,了解一下。” 客户对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开始主动搜集信息,例如阅读产品介绍、浏览用户评价等。 | 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产品特点和优势,用真实的用户案例和数据证明产品的可靠性,解答客户的常见问题。 |
欲望 | “我想要这个!” 客户经过一番了解和比较,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认为这个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 要强化客户的购买动机, 例如,突出产品的独特价值,强调产品的稀缺性,提供限时优惠和折扣,制造“机不可失”的紧迫感。 |
行动 | “买它!” 客户下定决心,付诸行动,购买了产品或服务。 | 要消除客户的决策障碍, 例如,提供便捷的购买流程,提供多种支付方式,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打消客户的后顾之忧。 |
反映 | “嗯,还不错/有点失望。” 客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后,会对自己的决策进行评估,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体验,并可能影响未来的决策行为。 | 要持续关注客户体验, 例如,及时收集客户反馈,积极解决客户问题,提供增值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将“一次性消费”转化为“长期客户”。 |
评价内容 | 解读 | 营销启示 |
---|---|---|
金融产品的属性 | 客户会评价产品的收益率、风险等级、流动性、期限、费用等方面是否符合预期。 | 要确保产品信息真实透明, 不夸大收益,不隐瞒风险, 让客户明明白白消费。 |
金融客户的认知 | 客户会根据自身的金融知识、风险偏好、投资经验等,对产品进行主观判断,判断产品是否适合自己。 | 要根据客户的不同风险偏好和认知水平, 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为保守型客户提供低风险理财产品,为激进型客户提供高收益投资方案。 |
金融品牌的形象 | 客户会评价金融机构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而影响对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 | 要注重品牌建设,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例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提升客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好感度。 |
效用与理想产品 | 客户会将实际产品与理想中的产品进行比较,评价产品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是否还有提升空间。 | 要持续进行产品创新, 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例如,开发更便捷的手机银行APP,提供更人性化的客户服务,让客户感受到“物超所值”。 |
评估过程 | 客户会评价整个购买过程是否便捷、服务态度是否良好、问题解决是否及时等方面,进而影响对金融机构的整体印象。 | 要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客户体验, 例如,简化开户流程,提供7*24小时在线客服,及时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让客户感受到“宾至如归”。 |
由于理想产品与实际产品之间会存在一定差距,因而金融客户的选择过程便是寻求与其理想产品差距最小的实际产品。 评估方法通常有两种:
(1)综合期望值比较模式。
(2)差距水平值比较模式。
双曲线贴现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人们如何倾向于选择较小的、即时的奖励,而不是较大的、延迟的奖励。“双曲线”一词指的是代表这种偏好在时间上的曲线形状。
概念要点:
时间不一致性:双曲线贴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偏好在时间上可能不一致。例如,我们现在可能更愿意收到 100 元人民币,而不是一周后收到 110 元人民币,但我们更愿意在 52 周后收到 110 元人民币,而不是在 51 周后收到 100 元人民币,即使时间差是相同的。
非线性贬值:与假设随时间推移贴现率恒定(指数贴现)的传统经济模型不同,双曲线贴现表明,贴现率在短期内非常陡峭,而在较长时期内趋于平缓。
现时偏见:这导致了对现在或近在眼前的奖励的强烈偏见,这可以解释冲动行为和长期计划的困难。
与财务行为的相关性:在金融服务中,双曲线贴现可以解释为什么:
营销意义:了解双曲线贴现可以帮助金融营销人员:
数学表示:双曲线贴现通常用双曲线函数表示,这与传统经济模型中使用的指数函数不同。
了解双曲线贴现对于金融服务提供商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解释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财务行为,并可以为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提供信息,以便更好地与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实际做出货币决策的方式保持一致。
产品设计:
营销策略:
行为模式 | 心理机制 | 营销启示 |
---|---|---|
风险规避 | 损失厌恶 | 强调安全性,提供低风险选项 |
从众效应 | 社会影响 | 突出市场份额,利用口碑营销 |
心理账户 | 心理分类 | 设计多元产品,个性化推荐 |
锚定效应 | 认知偏差 | 设置价格锚点,巧用对比信息 |
即时满足 | 双曲线贴现 | 灵活期限结构,即时+长期收益 |
过度自信 | 自利偏差 | 提供客观分析,强调风险教育 |
有限注意力 | 注意力瓶颈 | 简化信息,突出关键点 |
框架效应 | 前景理论 | 巧妙设计描述,利用框架差异 |
了解客户的年龄、职业、收入、风险偏好等特征,才能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
特征 | 需求示例 | 心理学视角 |
---|---|---|
年龄 | 年轻客户可能更注重灵活性和便利性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
职业 | 自由职业者可能更需要理财规划服务 | 风险规避:寻求稳定收入来源 |
收入 | 高收入群体可能更关注投资回报率 | 财富效应:资产增值带来的满足感 |
金融机构需要关注客户在金融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繁琐的流程、信息的不对称等,才能提供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
痛点 | 解决方案 | 行为经济学视角 |
---|---|---|
繁琐流程 | 优化申请流程,减少步骤 | 峰终定律:简化流程,提升最终体验 |
信息不对称 | 提供透明、清晰的产品信息 | 心理账户:明确产品分类,方便用户决策 |
挖掘客户未被满足的金融需求,例如养老规划、子女教育等,才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需求 | 产品示例 | 消费心理学视角 |
---|---|---|
养老规划 | 定制化的养老保险 | 未来导向:提前规划,减轻未来负担 |
子女教育 | 教育基金 | 从众心理: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
峰终定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
他的定义是:
“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段的感受和结束时的感受。
这段体验是愉悦还是痛苦,取决于这两段感受的平均值,而非体验的总和或平均值。”
换句话说,我们对过去体验的记忆,并非体验过程中的每个时刻感受的平均值,而是由两个关键时刻决定:
卡尼曼的研究表明,这两个时刻的感受,会不成比例地影响我们对整个体验的记忆和评价,而体验过程的长短、其他时刻的感受,则相对不那么重要。
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场景下,峰终定律意味着:
举个例子:
客户办理一项复杂的金融业务,虽然中间流程繁琐,但如果客户经理能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帮助客户解决难题(峰值体验),并且在业务办理完成后,及时跟进客户需求,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完美结局),那么客户对这次服务体验的评价依然会很高,甚至会向朋友推荐这家金融机构。
确保信息传递:客户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金融产品信息,金融机构要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通俗易懂。
渠道 | 传递要点 | 社会心理学视角 |
---|---|---|
在线平台 | 及时更新最新资讯,利用图文、视频等形式增强信息可读性 |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
客户端 | 突出产品优势,并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呈现,方便客户快速了解产品信息 | 可得性启发式:信息易获取,更易被接受 |
提供专业咨询:客户会根据自身情况和风险偏好,对不同的金融产品进行比较和选择,金融机构要提供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帮助客户做出理性决策。
风险偏好 | 产品推荐 | 营销学视角 |
---|---|---|
保守型 | 低风险债券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足安全需求 |
积极型 | 高收益股票 | 期待效用理论:追求更高的收益预期 |
简化购买流程:客户会根据最终的决策结果,选择购买或放弃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简化购买流程,提升客户体验。
流程 | 优化措施 | 行为经济学视角 |
---|---|---|
开户 | 快速在线开户服务,减少纸质文件填写 | 峰终定律:优化最终体验 |
转账 | 一键转账功能,提升操作便捷性 | 默认选项:引导用户选择 |
宏观经济形势: 例如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法规变化、市场利率波动等,都会影响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决策。
因素 | 影响 | 营销学视角 |
---|---|---|
政策法规 | 影响投资方向,例如税收优惠政策 | PEST分析:政策环境分析 |
市场利率 | 影响借贷成本,例如房贷利率变化 | 经济周期:顺应经济周期变化 |
过往经验: 例如过往的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家庭财务状况等,都会影响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选择。
经验 | 选择 | 消费心理学视角 |
---|---|---|
成功案例 | 更愿意尝试新产品 | 强化学习:积极的体验带来尝试 |
失败案例 | 更谨慎选择,规避风险 | 条件反射:将风险与损失联系 |
社会影响: 例如社会上的投资理财观念、周围人的消费习惯等,也会对客户的金融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影响 | 措施 | 社会心理学视角 |
---|---|---|
口碑 | 建立良好品牌形象,提供优质服务 | 社会认同:寻求群体认可 |
社交网络 | 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 | 信息茧房:精准触达目标客户 |
实用功能: 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出功能实用、操作便捷、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如同打造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才能吸引客户的目光。
功能 | 用户体验 | 行为经济学视角 |
---|---|---|
实用性 | 功能设计贴近用户需求,例如提供个性化理财方案 | 心理账户: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功能 |
便捷性 | 操作简单易懂,例如简化开户流程、提供在线客服等 | 峰终定律:优化关键触点,提升整体用户体验 |
精准营销: 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通过合适的渠道、以恰当的方式,将产品信息传递给目标客户,如同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才能最终促成交易。
渠道 | 策略 | 营销学视角 |
---|---|---|
社交媒体 | 精准推送广告,例如根据用户画像,推荐感兴趣的理财产品 | 数字营销: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触达 |
客户端 | 个性化推荐,例如根据用户风险偏好,推荐合适的投资组合 | 内容营销:提供有价值的金融知识和理财建议,吸引用户 |
本章学习,我们就像化身“客户心理学家”, 深入了解金融客户的需求、行为和决策过程,为制定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打下坚实基础。
hfutqiufei@163.com